时政要闻

Current Affairs

新闻中心

时政要闻

2025年全国两会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十大提案建议

2025年全国两会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十大提案建议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了热议的焦点话题。来自各界的代表和委员们纷纷就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升转化效率提出了宝贵的提案和建议。行业平台【技术转移研究院】将为您梳理并呈现这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提案建议,共同探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今天推出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提案和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刘忠范院士表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长期存在“不敢转”“不想转”的症结,原因在于学术界长期以发论文、拿项目为闭环,科研人员缺乏转化动力,且中间环节投入大、周期长,既无评价标准,也缺乏专项支持。他用创新链“1-9理论”阐述了“产学研协同难”的老问题,指出高校专注原始创新,企业聚焦市场应用,而决定转化成败的工程化、规模化阶段却成为断层。为破解这一困局,刘忠范强调,强化中间转化环节、构建完整创新链条是关键,只有让实验室里的“盆景”真正成长为产业界的“森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获得坚实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在全国范围推广技术经理人专业职称

卢建军建议:以创新联合体建设为抓手,加快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议建设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出台鼓励一流大学和龙头企业建立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政策。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解决好“企业主导什么、怎么主导、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的问题,引导创新资源围绕企业集聚、创新活动围绕企业开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完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议完善适应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作为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考核内容,以包括但不限于成果转化、产品创新、产品设计等多种成果形式代替传统学位论文,破除“唯论文”评价体系。

加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打造高水平、专业化转化服务体系。建议完善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前端创投的重要支撑作用,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在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门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超市、技术交易平台,畅通企业和金融机构及时发现、掌握、投资交易高校技术成果通道。

强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晋升和激励制度建议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设技术经理人学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生专业培养方向。畅通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通道,在全国范围推广技术经理人专业职称。健全技术经理人激励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经理人薪酬待遇、工资福利、职位晋升等制度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建立“全栈式全链条”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平台、机制、源头三方面协同发力。”丁奎岭表示,当前科研成果转化面临成熟度低、国资参与动力不足、源头创新支撑薄弱等问题,须重点构建“全栈式平台”“容错机制”“高价值科研导向”三大核心支撑。

建立“全栈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高校成果成熟度低,多处于实验室阶段。建议建立涵盖关键环节的公共转化平台,从技术迭代到资金投入,为科技成果跨越“死亡谷”保驾护航。推动各地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建立更多此类平台。

构建“算大账”“算总账”的容错机制。金融投资是转化重要推力,但国资创投因周期错位、风险错位而“不敢投”“不愿投”。建议金融投资以营造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为目标,提高容亏率,落实“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导向。高校内部也要建立尽职免责管理办法,减少后顾之忧。

持续强化“高价值”“极交叉”科研导向。提升转化率需从源头抓起。国内高校转化金额逐年上涨,但与世界一流大学有差距。建议鼓励“高价值”“极交叉”科学研究,写入“十五五”规划。国家、地方政府及高校要设立更多针对性资助项目,将资源向此类项目或团队倾斜。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方向明:贯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

“在当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还存在转化‘鸿沟’,尤其是全链条体系尚未完全贯通。”方向明委员直言不讳地指出科技创新的“痛点”。

方向明委员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要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全链条贯通,需要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厘清科技成果处置权属等核心问题,探索通过成果权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创新成果;要探索构建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技术转让机制,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席刘晓静:打造、扶持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

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速,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山东省委会副主委、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刘晓静建议:积极引导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把行动统一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上来。“建议将成果转化效益明确纳入“双一流”建设或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刘晓静说,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单设成果转化职称序列,鼓励科研人员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精准聚焦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

“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深度融合方面,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促进各方在人才交流、技术共享、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深入合作,让不同主体的优势在交叉融合中发挥能量,从而迸发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多渠道协助转化,因地制宜赋能实体经济,刘晓静建议建设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打造、扶持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构建“三级中试体系”(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解决区域产业配套不完善、转化落地支撑不足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邯郸市科协主席凌涛:畅通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路径,提高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凌涛提出建议,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在增强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方面,一是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平台搭建等方式,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筛选和评估,建立科技成果数据库、服务企业台账、技术需求项目库、产学研合作项目清单,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探索。二是畅通互信互利的“双向链接”交流机制,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大科技成果数据平台的开放共享,发挥企业出题人、阅卷人作用,由企业张榜挂帅,以自身需求为牵引,全方位推进相关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三是提高场景应用水平,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更快进入市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精准识别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

在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聚焦核心要素合理配置,前瞻性谋划技术经理人队伍布局。二是优化技术转移人才供给结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级培育矩阵。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引入专家人才,鼓励项目企业专家“站上三尺讲台”,鼓励科研院所为项目企业全面输送人才。三是畅通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路径,提高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在持续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与法律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激励机制,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分配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613所副总工程师蔡猛:央企需体系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当前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中央企业面临政策、人才、机构、平台等多方面的挑战,急需体系化的解决方案来提升其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蔡猛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尽管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和成效仍有待提升。部分中央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着政策不明确、人才短缺、机构不健全、平台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影响了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蔡猛认为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企业在现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够全面;二是中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存在体系性障碍,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显著。

基于此,蔡猛认为要提高中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和成效,应从构建中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设、加强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蔡猛表示,通过一系列措施,将会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同时,也将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加快发展中试基地 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

为推动中试产业高质量发展,徐冠巨建议,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匹配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合理规划中试平台建设。其次,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政府和科研院所共建“开放共享”的大型综合中试平台。最后,深化变革中试平台建设运行的体制机制。

徐冠巨称,中试平台建设要加强政府、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建“开放式、市场化、专业化”的中试共享平台模式,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让各类资源要素能够在产业创新中高效流动、创造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搭建国家级平台,破局科技成果转化困境

今年,我的建议将继续聚焦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问题。当前的主要难题在于,研究人员拥有技术、原理和方法,但这些成果未能进入市场,而市场又急需可以直接转化为商品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中间设计环节,且这一环节困难重重。因为企业不愿承担风险进行组织验证,而研究人员申请的纵向经费也不具备此功能,且资金不足。

为解决此问题,我建议搭建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家级平台,涵盖政策法规和人才支持等多方面的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这个体系能够将零散的、碎片化的科技成果通过转移转化渠道整合成一个整体,体现国家意志。我相信这将极大提高互信机制和效率,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丁时勇:“三端”持续发力 推动成果转化

有多年高校任职经历的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重庆市委会主委丁时勇密切关注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转化工作。作为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我国存量专利盘活情况吸引了丁时勇的目光,他也为此积极展开了调查研究。在丁时勇看来,创新成果转化涉及研发创新的前中后“三端”,需要全盘布局、久久为功。

他建议,在前期研发端,要引导高校积极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在高校承担的应用、转化类科技项目中,应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作为科研项目立项和验收的重要内容和依据。此外,还需优化学术评价体系,提升教师专利转化的积极性,比如,加快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在理工农医等相关学科中,将专利转化成效作为必要内容;在学术评价中,加大专利转化成效的权重,将专利转化成效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科技奖励等方面的重要条件。

在研发的中端及后端,丁时勇建议,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提高专利质量,以及完善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断壮大高校高水平专业化服务人员队伍,从而为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智力支撑”。

 

来源:四川科技服务